省份:广东省
流派工作室名称: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
建设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负责人:罗颂平
罗氏中医妇科地域文化背景是广府文化
罗氏中医妇科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广府文化影响。广府文化是广府民系的文化,其中心在广州市。广府地区是岭南商业贸易最为活跃的地区,同时,广府地区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较为频繁的地区。广府地区的地理优势不仅为广府文化增添西方之风、创新开放之气息,而且促发了广府地区中医妇科医家尝试中西汇通的医学实践或是医学理论研究,创新传统学术传承方式,结合时代特色,开展现代化的院校医学教育。
近代岭南广府地区最早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机构是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自1924 年创办,在近代中医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近现代中国培育了许多优秀的中医人才,其中就有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罗元恺。
罗氏中医妇科传承脉络
罗氏中医妇科是岭南中医妇科流派中另一支重要的派系。罗氏中医妇科起源于罗棣华,盛于罗元恺。与蔡氏妇科相比,罗氏中医妇科起步较晚,但却对现代中医妇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与其顺应社会的变迁,将家系传承、师承教育、院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密切相关。罗氏中医妇科以广东省名老中医罗元恺为核心,以院校教育为传承方式,继承并开拓了近现代岭南中医妇科事业。
师承教育是中医培养人才的传统方式,有其独特的内容和人才培养效果,对继承名医风格,继承中医各学术流派思想有特别意义,被我国政府认同,在高等中医教育中与班级培养人才形式共存,获得合法存在的地位。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来看,师承教育所传授的主要是潜知识、活智慧及特别技能,这对保留活的中医科学及中医药文化有积极意义。罗元恺在接受院校教育之前,受父亲罗棣华的医学启蒙,在家传师承熏陶下,奠定了坚实的中医药文化根基。他于1930 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5 年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自此,院系传承成为罗氏妇科传承的主要方式。
罗氏的院系传承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罗氏妇科通过编写教材、医著,记录医案、医话,发表论文等形式传播学术经验与学术思想。罗元恺教授从医60载,在医、教、研方面硕果累累,善于总结,笔耕不辍。罗老坚持总结自己的学术经验与学术思想,并用文字记录,公开发表以供世人了解、学习与思考。同时他将中医妇科知识系统化整理编写成《中医妇科学》等经典教科书,使缺乏正规教科书的学子们能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妇科基础知识。罗氏妇科的其他代表人物如欧阳惠卿教授、张玉珍教授、罗颂平教授等也积极参与中医妇科书籍的编写,力求将新的医学研究信息、临床案例等与传统的基础理论相结合,充分展现中医妇科,特别是罗氏妇科在医疗、教学、科研各方面的发展。(2) 罗氏妇科对学术经验的传承方式较为开放,其传播范围较广,具有普及中医妇科知识的深远意义。罗氏妇科的院系传承方式具有开放性。一方面是由于广府地区的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氛围。广府地区的中医医家们较早接触西方医学,并客观认识、学习西医知识。罗元恺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接受中医知识、西医知识,思考并在行医中实践中西汇通的医理治法。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中西交流日渐频繁,罗氏妇科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如欧阳惠卿、张玉珍、罗颂平等重视运用西医的科研思维、实验检查等方法科学化、系统化发展中医妇科基本理论与罗氏中医妇科的学术经验。另一方面在于顺应时代的发展。罗元恺积极参与建国后广东中医院校教育事业,推进家系传承、师承教育、院校教育三者结合,建立起医疗、教育、科研综合的岭南罗氏中医妇科团队。
罗氏中医妇科学术成就及其影响
罗氏中医妇科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院校培养人才,著书立说,医教研结合服务民众等方面。
院校培养中医妇科学科人才罗元恺创建了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妇科学学科,以“三高”理
念建设学科: 有高水平的研究与教学,培养高层次人才,产生高水平的教材、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而实现“三高”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团队。从20 世纪60 年代到80 年代,罗元恺从团结老中医、吸纳有经验的西医专家开始,从广州中医学院历届毕业生和研究生中,相继选留一批优秀人才,同时注意吸引西医院校优秀毕业生。这样就形成了合理的学历、学缘与知识结构,年龄、职称层次,构建了良好的学科团队基础。经过几代中医妇科人的建设,中医妇科学成为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中医妇科教学团队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医妇科学》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著书立说罗元恺著有《罗元恺医著选》、《罗元恺论医集》、《罗元恺女科述要》等专集,点注张景岳妇科专著《妇人规》,主编《实用中医妇科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 第1、第2 版) 、《中医妇科学》( 第5 版) 、高等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参加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分册》。
医教研结合服务民众罗元恺勤于研习医经,终身致力于临床,并潜心于中医教学和科研。
创制的滋肾育胎丸,曾获1983 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1997 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丙等) 三等奖; 创制的田七痛经胶囊,获1986 年广州市科委成果三等奖。指导其研究生罗颂平探讨“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该项目获1987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乙等奖; 参与的“广东省名老中医电脑诊疗系统”的研究,获1991 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带领团队,指导研究“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1996年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 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进步三等奖。
罗元恺的生平和成就已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和美国《国际名人辞典》。罗元恺传承了现代高等教育,著书立说,保存了中医妇科宝贵经验; 积极发展中医现代化院校教
育,培养了众多中医妇科人才; 独具慧眼地开展中医妇科科研,推进岭南中医妇科学在中医领域的地位。罗元恺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大师,在近现代的中医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推动中医妇科学从近代向现代发展,结合时代特色,通过院校教育的现代教育方式,将体系化的罗氏中医妇科经验传给下一代。